锦荟刺绣服务二维码
服务咨询热线
18948930888
首页 » 刺绣文化 » 刺绣,流传千年的民间艺术,展现深厚的东方文化和独特的艺术魅力。

刺绣,流传千年的民间艺术,展现深厚的东方文化和独特的艺术魅力。

提起刺绣,我们脑海中往往会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:深闺绣楼里,瑶琴静卧,书籍整齐地摆放在一旁。而绣架前,端坐着一位乌发如云、面容如芙蓉般娇美的少女,她的眼眸清澈如秋水,身姿冰肌玉骨,美丽得令人惊叹。她纤细的手指轻拈花针,在绣绷上绣制着,针线在空中无声地划过一道道优美的弧线。绣架上,五彩的锦丝线下,一幅未完工的鸳鸯戏水图若隐若现,鸳鸯相依,缠绵至极,尽管尚未完工,却已展现出少女精湛的绣技,那对鸳鸯仿佛要从白绢上跃然而出。

在旧时,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,在那诉不尽女儿心事的绣楼里,度过她们的锦绣年华,只能将所有的情爱和梦想都放在针线上,一针情来一线爱,绣出她们的柔情似水长。

而在我们沉浸在这幅绣楼画面的同时,也不禁要提到刺绣与历史的紧密联系。刺绣,这既是一门艺术,也是一门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技艺。关于刺绣的起源,虽然因刺绣作品不易保存而难以准确追溯,但我们可以从一些传说中窥见一二。

在“男耕女织”的古老习俗中,“刻丝绣线,固是女红”一直沿袭着,但随着社会的发展,机械化的普及,手工纺纱织布、剪花刺绣这些”女红”技能已逐渐远离我们。记忆中,是在我们祖辈的笸箩里,看到各色的花丝线以及绣花用的花绷子,她们在跳动的烛光下一针一线,身影依稀。传统的她们,从小就学习和掌握了赖以生存的“女红”;我们的母亲,卷入20世纪中叶的滚滚洪流之中,上学堂、闹革命,红色的她们不会“女红”;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我们,从小穿的用的,都来自工厂,纺纱织布自然都已由机械完成,就连绣花都是机绣;而我们的下一代,都是“新新人类”,更是不会拿针弄线,怕是连“女红”这个概念更不知晓。

图片来源:网络

刺绣的历史与发展

刺绣既是一门艺术,也是一门文化,它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丝丝缕缕联系着。刺绣,是在织物上穿针引线构成图案色彩的手工艺术。

中国的刺绣究竟源于哪个朝代,因刺绣作品不易保存,因此极难说清。我们现在所能见到最早的刺绣恐怕要算殷商和西周时代的了,从那个时期的出土文物来看,粘附在泥土上的丝织物,纹路和刺绣的花纹依稀可见。而刺绣的起源却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。

在讲述刺绣的历史之前,不得不提及一个与刺绣密切相关的习俗——断发文身。古时,江南地区的人们有“断发文身”的习惯,文身即在身上刺出图案。而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种习俗逐渐发生了变化。仲雍,这位历史上的人物,为刺绣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。他不忍后人继续承受文身的痛苦,便召集众人商议此事。而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,一个正在房内低头缝衣的小女孩,偶然间用针扎破了手指,血色沾在衣服上,却意外地启发了她一个绝妙的想法——将文身的图纹绣在衣服上。

大禹治水后,从大禹至泰伯、仲雍,吴地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,但断发文身的习俗依然存在。泰伯死后,仲雍不忍后人还要承受身上刺刻图纹之苦,遂召集众人商议此事,被正在房内低头缝衣的小孙女听到。女孩认真揣摩起来,一不小心针扎手破,血色沾衣,这倒启发她想出了一个妙法,将文身的图纹在衣服上一针一线试做起来。为了更好地表现图纹,她用五彩染丝,按照自己辫子结构的方式绣制,埋头做了七天七夜,一件五彩缤纷的图纹衣服做好了。小女孩双手捧着衣服给祖父,仲雍展开这件衣服一看,五彩纷呈,光彩夺目,披在身上,那图纹比刺绘在身上要好看得多。仲雍便择一吉日,身穿这件衣服,召集大家,从今往后即可照此方法制作衣服,不必再文身了。在仲雍的倡导下,绣衣取代了文身。因小女孩的名字叫女红,后人为了纪念她,就把这种锦绣针刺的工艺操作称为“女红”。清乾隆《吴县志》文:“断发文身为吴中风俗之始,仲雍来而人知礼仪。”仲雍开创了从文身到衣饰的服饰变革。

图片来源:网络

说到刺绣的发展,我们不得不提到丝织的产生、发展和完善。丝织作为刺绣的基础,对刺绣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春秋战国时期,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男耕女织的经济模式,家家户户都种植桑麻、从事纺织。从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织锦来看,丝纺技术在西汉时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。这种高水平的丝纺技术为刺绣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。

然而,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的发展,曾经是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“女红”刺绣技艺日渐稀少。尽管如此,作为热爱民间艺术的人,我们有责任踏上“刺绣之旅”,去寻找那些即将消失的刺绣女红,让这块中华传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继续闪耀其独特的光芒。

锦荟刺绣

锦荟刺绣,25年专注刺绣定制服务,集开版、绣花与生产于一体。专业团队和尖端设备确保品质与效率。传承千年汉服刺绣文化,提供个性化背景墙和装饰画。外贸订单处理经验丰富,已服务5000+国外公司。满足电商出海个性化需求。

锦荟刺绣

热门标签

热门文章